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青年像

1963至1966年是席德進離開台灣,開始展開對西方現代藝術探索的時期。1966年席德進遠赴歐洲旅遊,並前往泰國和香港,經過思索與沉澱之後,使他對現代藝術有所認識,不在一味地追求新奇,而將生活的體悟放入創作中,他有所感觸地說:「抽象畫離現實生活太遠了!」他強調畫畫是要畫出「開路的畫」。 1957到1969年是「現代藝術追尋期」,席氏用一生的時間,企圖以理智的方式去建構「現代中國繪畫」的理想。蔣勳(1947-)認為:「油畫人像是他內心對火熱慾望的歌頌,那裡面是感官的悸動。」人物的表情與氣質流露出他對年輕胴體的愛慕與情感投射,並以青少年畫像認同自己。席氏在1960年代的人物油畫,表現較為開朗、活潑的形象,色彩上呈現鮮豔明亮的風格,這種姿勢的青少年畫像,是他此時期典型的動作。模特兒自信的站著,且呈現身體放鬆狀態,一手地拇指放在褲邊的口袋,另一手勾在皮帶上。 席氏曾言:「色彩來自一個人的感情。感情豐富的人,色彩自然而具光彩。」他受到畢費(Bernard Buffet, 1928-1999)剛健有力的粗黑線條影響,讓他更深入地探討「人物的性格」,開創出具有東方性格的民族性作品。 出處:彭康家,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66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