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戴安全帽少年

1970年後,席德進的人物進入另一個階段,色彩不再是鮮豔強烈的,而是趨於單純、沉穩和簡化,更重視內在精神性的傳達。席氏表示:「我的畫,也許在這繁忙的機械的工業社會中生活的人們的心靈中來說,是一付清醒的藥劑。我也畫了幾幅『年青的一代』的油畫,同樣的沒有多少色彩。」由此可知,他在1970年代色彩與風格的思考轉變。 席氏在《席德進書簡——致莊佳村》表示,由於自己年紀漸長,青春逝去,所以更渴望青春的形象,想要擁有他們,想表現出自己的畫。人物姿態上,席氏從1962年起,有典型「青少年畫像」的構圖,一手插著口袋,一手插著腰或是一手伸直,雙眼正面凝視著前方,顯著自信的樣子。 在青年的主題當中,顯露出席氏對同性情愫的投射,將少年的青春、陽光表現出來。台灣美術史論述者者鄭惠美(1956-)認為,席氏為了珍惜每一個與他生命相觸的生命,這使得他在東方人物中,掌握了「人物的特性」。 出處:彭康家,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8。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73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