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長春報喜

潘春源(1891-1972),原名聯科,人稱「科司」,字進盈,早年字邨原,春源為號,後以號行。出生臺南府城打石街(今公園路),就讀臺南第二公學校(今臺南市立人國小)水仙宮分校時,美術天份即受肯定。18歲,自設「春源畫室」於府城三官廟旁(今忠義路);恰逢隔鄰的五帝廟重修,商請潘春源為繪數幅水墨壁畫,由於表現精湛,也促成了此後和廟畫不解之因緣。 潘春源為求畫藝精進,曾於1924年前往汕頭集美美術學校學習三個月,專研水墨畫及炭筆肖像寫生。1926年再度前往遍訪名師。「臺展」開辦後,潘春源以膠彩畫數度入選,亦參與由臺南、嘉義兩地畫家組成的「春萌畫會」。 除作為府城彩繪匠師的重要宗師,授徒無數,影響深遠,尤其其兒子潘麗水(1914-1995)更是日後臺灣彩繪技術的「民族藝術薪傳獎」得主。而潘春源本人在水墨創作上,也深具特色與表現,曾受聘為臺南市美術展覽會國畫部評審委員。 作為民間畫師,潘春源擅長古代人物造像,包括門神彩繪,但亦擅膠彩、水墨;作於1956年的〈長春報喜〉,是描繪一對站松樹枝頭的喜鵲,面對面、開口鳴叫,洋溢初春時節、萬物喜迎大地回春的景像;精細的筆法,以墨色渲染為主,另加黃色的嘴喙、藍色的翅膀羽毛,生動活潑,完全是寫生、觀察的成果。加上松樹的青色松針,代表冬天剛過,而樹下岩邊的紅色牡丹,則是春天富貴平安的花語。 款識:長春報喜 寫於雲山畫館丙申初春試摹 侯法醫◯壽大國乎留念 鈐印:朱文印「春源」、白文印「潘◯◯◯」 出處:蕭瓊瑞,國立臺灣美術館點,2023。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56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