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作品鋪陳出的色彩,象徵情感的揮發。用色明快,下筆大膽,時以黑褐色線條點出物體造形輪廓。對於1960年代初的臺灣藝壇,仍受到1950年代西方抽象表現繪畫影響;抽象繪畫表現的風格,透露著不明確的曖昧特質,傳達幾何或有機造形,但也給人隱晦不明感受。此作品以塊面幾何象徵某物件,表達不求形似的動機,且引領我們感受悠遊在想像的瞬間。吐露的有機線條,除了確保著作者對物象的掌握外,也使得我們對形象的摸索,不致撲了個空。好不容易看見成形的一線曙光,被突來的不速之客打斷。此幅作品為陳氏早年作品,畫面作些許塊面分割雖不是很明顯,卻可以看出受立體派的影響,厚重的色彩、粗黑的線條,使原本耀眼的畫面顯得平靜而沉穩。 出處:林明賢,《撞擊與生發-戰後台灣現代藝術的發展(1945-1987)》,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4,頁216。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6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