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方向 (1920-2003),江西人。十七歲開始習作版畫。抗戰期間,創作了許多充滿愛國情懷、激勵人心的木刻版畫,為時代留下重要的見證。大陸淪陷之後,來臺任教於政工幹校傳授木刻技法,繼續從事政治宣傳的創作,是臺灣早期戰鬥木刻的重要推手。1960年代受歐美現代藝術思潮的影響,開始嘗試不同版種,畫風也由具象寫實走向抽象表現,追求純粹形式的精神內涵。1970年代起一直到1980年代中葉,方向更將其對易經和老莊思想的鑽研所得,融入於他的版畫中。這時期他專注於複合版畫的創作,結合紙版、石膏版、拼貼、刮擦、拓印、染色等技法,畫面中所呈現的,無論是有機或幾何的抽象造形、對比或協調的色彩組合、斑駁的紋理或平滑的塊面,都標誌著他創作歷程的重大變革。〈化〉創作於1976年,從作品名稱可明白方向以版畫體現道家思想的企圖。「道」是老莊學說的核心,老子重視道之「常」,莊子強調道之「化」。「化」即是變,莊子以之闡述宇宙存在的究竟和萬物運行的法則,此又與易經的思想主旨相通,所謂「易以道化」是也。〈化〉中有方向此時期作品中常見的幾何造型,他以紙版與石膏版併用組構畫面,全圓、半圓和方形秩序儼然,懸於廣袤無涯的黑空中,宇宙的意象躍然而出。方形內結構黑白反向對稱,陰陽寓意分明,萬象自然由此而化生。大體而言,方向這個階段的抽象版畫都有著單純簡明又饒富宇宙哲思的特質。 出處:康輝安,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76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