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勤(1935-)出生於上海,成長並求學於臺灣。1950年代末期,前往西班牙留學,後長年居住在義大利,並曾至美國發展。長年活躍於歐洲藝壇進行藝術創作的蕭勤,也投注心力在藝術教育上。例如,1983至1984年,蕭勤在義大利烏爾皮諾國立藝術學院(Accademia se Belle Arti di Urbino),教授藝術解剖及畫面分析,以及於義大利都林國立藝術學院(Accademia Albertina de Belle Arti di Torino)教授裝飾藝術。1988年,蕭勤加入丹麥與義大利藝術家成立的「國際炁」(International Shakti)運動,該團體倡導藝術乃引自宇宙的能量作為創作的來源。 《氣—229》,為橫幅油畫作品。蕭勤用排筆,從畫幅左至右,刷出黃色的水平筆跡。筆跡由濃轉淡後,蕭勤再接續刷上一筆。一筆接續一筆,直到畫面右側為止。蕭勤在畫面右側留下一段空白,最後於右側邊緣塗上粉桃色的筆痕。蕭勤在1960年代,曾好奇宇宙外星的黑洞、銀河、彗星,1970年代則從自然的瀑布、火山、漩渦等具有的巨大能量,獲得創作上的靈感。1978年,他以「禪」系列作品,傳達他所體認之宇宙生命的奧義。完成於1984年的《氣—229》,可看作是「禪」系列的延續,以及「國際炁」運動成立前的作品。 出處:郭璧慈,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