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村巷

沈國仁(1942-)出生於屏東,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學院美術系,事師於李石樵(1908-1995)與廖繼春(1902-1976)門下。1966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學繼續深造,專攻西洋美術史,並深受其師不破章(1901-1978)的寫生觀念影響,沈國仁水彩畫中的透明重疊性技法即承襲於不破章。1973年入選「日本水彩畫學會」,為日治時期結束後第一位獲選的臺灣畫家。回臺後他也培育無數後進,曾任教於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及文化學院美術系,至今仍創作不輟,近年來舉辦多次個展。 沈國仁生長於阡陌縱橫、山明水秀的屏東鄉野,臺灣農村風光因此成為他最喜愛的題材,並堅持以寫生的方式完成,構築他畫作中寫意、淡雅明亮的畫作風格。《村巷》為1984年的作品,一條彎曲羊腸小徑直通往畫面盡頭,中心偏左之視角將一排的房舍盡收眼底。可見左右兩側建築並非完全由紅瓦磚頭砌成,而是混雜著大面積的灰色水泥牆面,此為臺灣傳統建房屋的建築方式—土埆屋,由於臺灣早期居民開發時未能取得較好原料,因此多半是以就地取材的泥土、竹、茅、土、石材建構房屋,極具原始的鄉土色彩,形成紅瓦與灰泥牆混和的特有風景。除建築鮮明的鄉土特色外,畫中的人物比鄰相望,為畫面增添幾筆活力、又富人情味的氛圍。 出處:黃歆,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84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