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濁水溪

在這幅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濁水溪河床下游錯落有致的大小石頭,從近處到遠處,這些石頭延伸至地平線盡頭,呈現出非雨季的河床景觀。它們以各種形狀和大小,緊密地交錯在一起,展示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濁水溪(lô-tsuí-khe)是貫穿中部大小鄉鎮的一條河川,也是臺灣最長河流。藝術家林惺嶽(1939-)出生於臺中,濁水溪對他來說是小時候(細漢,sè/ suè-hàn)的回憶。從小成長經歷坎坷,輾轉遷移,無處安身。在濁水溪一大巨作產生後,他曾說「問我為什麼畫溪流、畫石頭?因為在我小時候,只有大自然對我包容。」 1975年從遊學西班牙回來後,這趟旅程為他的藝術創作帶來了深遠的影響,更是奠定他在藝術界深耕的決心。遊學期間他細心觀察西班牙的藝術風格和技巧,並且在回國後實地考察臺灣各地,深入領悟本土山水的特色。這段經歷使他能夠以精湛的寫實風格描繪臺灣的風景,並以壯麗的視覺效果來展現。此作品利用豐富的顏色來呈現石頭的質感及立體感,相對冷色調的河面上,反映出石頭的倒影,不僅使用超現實法描繪了濁水溪寫實的河床景觀,也反映了林惺嶽通過遊學經驗獲得的啟發和藝術成長。本作品展示了大自然的奇妙之美,同時也展現了藝術與經驗相互交融的精彩之處。 參考資料:《第20屆傑出校友》臺灣重量級畫家、藝術史論家林惺嶽(2020年6月5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友中心。取自https://reurl.cc/ZWM8DQ 王俞丰,「國家語言推廣作品詮釋撰研計畫」,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23。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86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