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夜饗圖

林章湖(1955-)出生於新北市土城,他的曾祖父及祖父皆是清領時期的秀才,父親林士英承襲了傳統文人的精神風骨,於書畫一道頗有根基。小學三年級時,林章湖隨著父親的公務調動,遷居至東北角的澳底、福隆一帶。在這裡生活的十年間,父親督導他臨帖習畫,也會買畫冊教他欣賞臨摹,林章湖因而建立起對書畫的興趣與基礎,並視詩書畫全能的張大千為偶像。 受到大學恩師林玉山寫生觀念的影響,林章湖常以家鄉附近的夜鷺、白鷺鷥等水鳥作為創作題材,並透過構圖、姿態、筆觸等細節安排,表現不同的主題意境。本件〈夜饗圖〉創作於1990年,描繪的是一群夜鷺在水邊覓食的場景,背景以墨色的濃淡層疊表現水畔的竹叢,竹葉隨風搖曳,一輪明月靜靜懸掛在竹林(tik-nâ)後。畫面右側書有款識「夜饗圖 庚午交六月 偶思之作 然芻竹之美 章湖並記於車馬喧室早牕」,並鈐上三枚朱印,分別是「林印」、「章湖」及「車馬喧室」。 夜鷺又稱作「暗光鳥(àm-kong-tsiáu)」,得名自牠晝伏夜出的習性,白日時多待在密林或巢中休息,到了晚上才飛往淺水邊活動覓食。畫面下方的五隻夜鷺,有的正抬頭吞嚥著剛剛捕獲的獵物,有的低頭觀察著水面下的動靜,其餘三隻則縮著脖子——這可不是在休息,而是夜鷺特有的捕獵方式。夜鷺打獵習慣將脖頸以S形曲縮,靜靜等待獵物經過,一發現食物即快速伸出脖子啄食。林章湖以深厚的寫生功底,運用水墨媒材將月色下夜鷺們大快朵頤的靈動鮮活、水邊竹林影影綽綽的美感,透過細膩的墨色變幻與創新的筆法描繪出來,體現其「自在理想主義(tsū-tsāi lí-sióng tsú-gī)」的美學主張。 出處:曾祥婷,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3。 參考資料: 作者不明(無日期)。077期-天候時令的俚語,蘭陽電子報。蘭陽博物館。取自https://www.lym.gov.tw/ch/collection/epaper/epaper-detail/9d256957-d260-11eb-92da-2760f1289ae7/ 老人囡仔性 閒閒罔話仙(2018年6月8日)。還我台灣鳥仔Ê本名。【部落格網路資料】取自http://chhantionglang.blogspot.com/2018/06/009am-kongnight-heron.html 作者不明(2016年3月11日)。五十二甲溼地水鳥守護-友善農耕。【臉書網路資料】取自https://www.facebook.com/369695663189629/photos/a.373569366135592/631792670313259/?type=3&paipv=0&eav=AfY5Z_zMn9ja-e143dUwl8fLhUNfYuItAGYykvXmm9vJWCmhmdHl0FWORJoQBEs-ZSw&_rdr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9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