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北平頤和園

馬白水(1909-2003)出生於遼寧,1927年開始於遼寧師專就讀,是其藝術發展的重要成長點,在師專學習扎實的技法及藝術知識,奠定其創作理念與態度,畢業後經過了數次工作的轉換,1932年馬白水任教北平,1937年戰爭期間,於北平、南京等地輾轉遷移,透過畫筆紀錄了沿途風景,因此大開眼界。戰後1948年透過上海美專共同創辦人劉海粟(1896-1994)引薦,於上海舉辦了水彩畫展,開始登上全國藝壇。 《北平頤和園》是北平任職時的寫生之作,他曾把繪畫分為三個時期:「自然描寫期」、「自然表現期」、「自然創作期」,此作則為自然描寫時期,追求臨摹自然之作,藉此鍛鍊繪畫及對事物的觀察。畫家以平視視角,依序由近景的樹叢、中景的頤和園,至遠景的山群,畫中形象的描寫,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出建築的形體、重量感,以及相對輕描的呈現周圍景緻,皆說明了馬氏對不同材質的細膩觀察、質感的掌握。而早期畫面整體偏沉穩褐色調,多以重疊法、縫合法的運用居多,使畫面呈現沉著典雅樣貌。清朝建造的頤和園為建築與自然山水巧妙結合的造園手法,地處萬壽山與昆明湖之交界處,此畫面布局將頤和園環山面水的地理特色呈現出來,穩定的構圖也恰如其分地展現其位置之靜謐特性。 出處:黃歆,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37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