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謐》此件作品呈現一個裸身男人的獨立身影,其姿態是,放低坐姿,坐點與腳板同高,小腿撐起,兩臂交屈,頭顱前傾,臉面微側,小腿承載兩臂,頭顱和前傾上半身的重量,後背弓起,角度適切的達於坐姿平衡,運動量降低,趨於靜止。整體型態,隱藏沉思默想模樣。本作品近似寫實風格,卻也顯現古典和文藝復興時期所散發出來的悠閒、寧靜的氣質。1918年,林布魯克(Lehmbruck)創作了《少年坐像》,其姿態是:提高坐姿,臀部抬高,大腿水平與臀部同高,小腿輕觸地面,自由歪斜;雙手交屈,手肘分置於膝蓋上沿,身軀前傾,低垂頭臉,面部向下,上身重量經手臂傳導至膝蓋上,沉思而帶有悲愴氣氛。兩件作品姿態極為類似,林布魯克應用邏輯手段,消除「實體性」,形式簡約,摒棄「解剖式」的觀照,不措意於烘托形體肌肉。《謐》表現了「量感」(volume),顯然參照了寫實的創作理念,外在形式包含羅丹(Rodin)寫實的階段性風格遺緒。創作上無論是有意追索前人風貌,或無意間不謀而合,作品皆有可觀者。 出處:劉坤富,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

基本資訊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