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失樂的綠野

曾培堯(1927-1991)生於臺南,曾隨顏水龍(1903-1997)、郭柏川(1901-1974)習畫,奠定穩固的素描基礎,1954年起在臺南美術研究會擔任常務理事兼總幹事,1964年與黃朝湖(1939-)共組「自由美術協會」,1968年與李朝進(1941-)等人籌組「南部現代美術會」,長期致力於南部現代美術的推動。 1962年,曾氏因接觸美國黑人現代舞而開啟長達十數年的「生命」系列,並自分為「探討生命根源時期」(1962-1964)、「追求生命繁殖與連鎖時期」(1965-1966)、「邁進生命永恆時期」(1967-1968),「高唱生命謳歌時期」(1969-1972)、「自然、神性、人性的虛實關係」(1973-1978)、「宇宙、神靈、愛慾與生命統合時期」(1979-)。屬於第五階段創作的《失樂的綠野》,畫面中可見藍色筆觸匯聚成的河流、伴隨飛舞的蝴蝶,穿透金黃光輝的佛像,河流的一端是以素描描繪各種人類的樣貌,分別代表自然性、神性與人性的符號,形成三者與生命的關係。1972年,曾氏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訪察,回國後更著重民族性的展現,因此,該作運用民間信仰為創作元素,可視為藝術家用以回應民族性的方式,換言之即以宗教性面對地方性的表現。 出處:陳嬿晴,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78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