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遠眺觀音山

1970年遷居天母,繪畫題材也由室內靜物轉向與室外景物結合的削作,1980年代觀音山成為其風景畫主要題材,並創作出一系列《觀音山》的作品,觀音山下的淡水是廖氏父親罹難失蹤的地方,對廖德政而言自有一份特別的俏感,期盼在此寄予思親之俏。是以1980年代廖德政走出畫室,邁向自然,別有其一番意義存在,他直接面對景物刨作,不再透過窗框探視自然,視野萸顯寬廣,本幅作品呈顯綠意盎然的山野,幽深曲徑與遠方縈迴的淡水河道互通脈動,廖德政藉綿密細膩的筆觸表現林木茂密蓊鬱的感覺,薄薄的油彩堆疊出細膩的絳色調的豐富變化,並營造了朦朧濕潤的空氣效果,畫面的空間由近濃而是淡,予人豁然開朗、清新舒暢之感,觀音山與淡水河靜靜的遙相對話,似乎也在表達廖德政對其父親的思念與問候。 出處:林明賢,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12。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86~1987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