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高雄郊外

張啟華(1910-1987)出生於高雄前鎮,為第一位赴日的高雄畫家。1927年前往東京美術學校就讀,在學期間先後入選「獨立美術協會展」、「槐樹社展」等,此時創作受佐伯祐三(1898-1928)影響甚深。1933年張氏返臺,戰後與劉啟祥(1910-1998)作為「高雄美術研究會」、「南部美術協會」最初的創會成員,他積極參與展覽、贊助藝壇,與劉啟祥密切深厚的友誼也深深影響張氏戰後的創作,甚至常一起郊遊、寫生。1960年後由於張氏事業逐漸繁忙,因此創作了一系列在家中遠眺的「壽山風景」之作。 《高雄郊外》描繪的是壽山與周圍房屋的一景,中景為山腳下的房屋,遠景即為如如不動的壽山。張啟華每天皆會觀察壽山,並繪製它在不同時間與光影下的樣貌,猶如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對於聖維克多山的實驗,或是莫內(Claude Monet, 1840-1926)對甘草堆的觀察,因此壽山自然成為張氏抒發情感的主客體關係。此作前景為疏密分布的屋宇,張氏以白色與褐色入畫,尤其位於中心的白屋,成為此作鮮明的視覺焦點,而其他房屋與土地則以壽山共享著褐色的渾厚肌理。壽山置於中央,佔據畫幅二分之一,又更加彰顯了其雄偉與神聖性,如他曾言:「以余之見『靈肉一體至境』…藝道必超然精進」,「靈肉一體」的境界,似乎可作為他與壽山對話或是土地認同的最佳註腳。 出處:黃歆,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詮釋資料,2020。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70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