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生命之春

此作品利用形體簡化的方式將主體人做半抽象的變形,並以畫面分割的形式將整體空間劃分為無數個色塊。色彩鋪陳上,以色彩之原色紅、黃、藍色配合其間色調深淺的混色變化,在眾多的色彩中力求調和統一,使畫面色彩豐富多元而不顯雜亂,可說是色彩運用上極為成功的一幅作品。《母與子》的溫馨畫面,在四周象徵著天與地的偏寒色調中,以頗具母性慈愛光輝的暖色系,構成母親的龐大身軀,使畫面安詳的氣氛中產生流俐的空間畫面。在柔和且繽紛的背景襯托之下,母親的身體弓成了圓形,低頭凝視並準備哺乳的意象,溫和婉轉地表達了呵護的動態感,是「生命之春」給予人最深刻的感受。作者將形象簡化、變形,以幾何塊面分割來表達,在簡化的色塊中,仍然可以具體的感受到母親呵護子女的神態,既安祥又溫暖。出處:林明賢,《撞擊與生發-戰後台灣現代藝術的發展(1945-1987)》,臺中:國立臺灣美術館,2004,頁213。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 1964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美術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