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月津八景─東門曉日

月津八景之一,指的是東門每天早晨的陽光斜照大地,光彩迴射,迷人景象而為美景。鹽水築城的史料,據《臺灣總督府檔案》明治29年(1896)〈鹽水港街調查書〉記載,道光20年(1840),當時鹽水商業活動興盛、郊舖活絡,為劃界以作為安全防禦、區域界限、減少糾紛,同時並防盜賊,因而築東西南北磚柵門四座。後來日人富田芳郎於昭和15年(1940)在鹽水調查,當時四座城門分布為:東門,竹子街東北白河道路公學校前東北端;西門,觀音亭南方學甲路的草店尾南端;南門,橋南街南端新營道路之交叉點;北門,新街北方布袋道路瓦窯附近。而「月津八景」中第四景「東門曉日」,東門即是道光年間所築的四道城門之一,指的是東門每天早晨的陽光斜照大地,光彩迴射,相當迷人。玉井宏宗(蔡和泉,1900─1972)詩作云:「初升暘谷上峰頭,遠近村墟曉霧收,東郭鷄催千戶動,南枝鴉浴一輪浮,銀河欲曙晨星淡,芳草霑天白露稠,萬象呈祥城上望,雲霞輝映麗瀛州。」並註解詩中意境,形容「月津城東門醮樓上早晨放著光彩從雲縫間露出來陽光、映著樓閣的景趣。」其中「樓閣」,更暗示鹽水城門可能具有「城門樓」的形式。鹽水城門是否有「城樓」,仍有待證明,然根據富田芳郎當時的調查描述,東門城壁在城門附近是土壁,城門間大部份是竹圍,唯東門附近,土壁稱內城,石壁稱外城。 鹽水四座城門唯一留下殘跡者為西門城址殘跡,其材質可清楚看出是三合土夾雜著少量厚度不一的磚塊。如今西門城址殘跡因周遭聚落蓋房子,也已破壞殆盡,令人惋惜。「東門曉日」應是詩人懷舊式的對鹽水昔日榮光的浪漫想像,著重鹽水有過一度的繁盛,而鹽水築城見證這段歷史,城垣就是最佳見證者。鹽水城闢建四座城門,隨著時代演進與治安的改善而失去作用,逐漸頹壞拆除,早期的通路,也早已擴建成來往的大道。 舊時的東門位在今鹽水國小前東北端,鄰近鹽水牛墟,古東門址的痕跡幾乎已無跡可尋,早昔當地人還曾以榕樹來確認城門的位置,而據考證,日治初期牛墟乃在東門外,後來擴大到包括東門,近牛墟當地人盛傳有東門城牆之遺跡,尤其早期牛墟周邊地上常見一些類似土塊、石塊散落於地,懷疑是城門殘跡的遺址,但自從牛墟鋪上水泥地之後,殘跡已不復見。

基本資訊

  • 所在地-地址
    臺南市鹽水區臺南市鹽水區鹽水國小前東北端
  • 免費進場
  • 所在地-緯度
    23.3227
  • 所在地-經度
    120.271058
  • 是否開放
  • 所在地-名稱
    今鹽水國小前東北端
  • 相關人物
    玉井宏宗;蔡和泉
  • 資料來源
    陳美惠主持、李榮昌協同調查,《月津港八景歷史場域調查研究計畫結案報告書》,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委託,2017。
  • 撰寫者
    張耘書
  •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at
    23.3227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lng
    120.271058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city
    臺南市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dist
    鹽水區


    detailPage.fieldLabel.Culture_Place.places_address
    鹽水國小前東北端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