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汗水直直落 勞工影像故事輯》從勞動到藝術「客製化遊艇海洋產業明日之星」照片

109027-0033-001於高雄小港2001年代(民國91年代)侯聰慧/攝,打造高品質的遊艇,除了要有卓越的設計技術,還要細心維護;於出版書籍第121頁。 文/蔡博任 航運、漁業及造船等三大海洋產業乃是高雄市的三大支柱,其中造船業又衍生並轉型遊艇製造業,而且台灣遊艇於民國95年時,建造數量排名全世界第四,近年來於國際市場的表現,更可謂為高雄市海洋產業的明日之星,而它的生產除帶動新型材料、塗料、電子儀器、儀表、動力、推進系統等幾十個配套工業的發展外,也將帶動遊艇碼頭、遊艇運輸、遊艇維修、燃料加注、水上娛樂、餐飲服務等相關行業的迅速發展。 回溯台灣遊艇發展的歷史,可追源於民國50年代美軍駐台人員在淡水河畔設計建造而引進,初期多以帆船為主,而價廉物美的台製遊艇回銷美國後,逐漸打出了知名度,並於民國61年至民國67年間快速成長,前景一片大好。不過,後來受到新台幣大幅升值、工資提高、原物料上漲等因素影響,外銷直線下滑,台灣遊艇業進入寒冬;然而,直至民國80年代業界轉型並分散市場,更以客人為尊的客製化服務製造高價豪華遊艇,終於能在穩定中尋求成長,並持續發展重新尋回國際競爭力。 高雄市遊艇廠主要分布於高雄臨海工業區、旗津與高雄港區,目前的業者已能一手包辦設計、木工、安裝機械等,品質亦受國際肯定,但由於國內尚無遊艇碼頭,所以遊艇以外銷為主。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蔡博任、侯聰慧
  • 日期
    年代: 臺灣解嚴時代-臺灣民選總統時期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高雄市勞工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