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汗水直直落 勞工影像故事輯》巧手展功夫「人力加工竹見好用途」照片

109027-0026-001於高雄內門1967年(民國56年)蔡高明/攝,工人砍下大批的竹子,將送至工廠做進一步處理;於出版書籍第82頁。109027-0026-002於高雄內門1967年(民國56年)蔡高明/攝,工廠的工人將砍下來的竹子烤直、整理後,便剖成細條狀的竹篾,給農家編製竹器使用;於出版書籍第83頁。 文/蔡博任 高雄縣內門鄉由於周圍群山環繞,而且山巒的土質多為貧瘠的青灰岩,此種泥土層為鹼性土,本不適合農作物的生長,惟獨「莿竹」鍾情這樣的土質,不僅品質很好,且成長速度的量也快,因此,在這樣的地理環境影響下,致使居民大量栽植「莿竹」,最後方衍生出製造竹簍的行業。 而內門鄉的竹簍均是運用人工手工編製完成,而且,因內門鄉的附近有個「香蕉王國」稱號的旗山鎮,早期外銷日本的香蕉,均是運用竹簍來盛裝,此外,百姓們盛裝蔬菜也均是用竹簍來盛裝的,所以,內門鄉的竹簍行業因而大興。 於當時旗山香蕉外銷日本之際,內門鄉境內有專司剖製竹篾的小型工廠,他們僱用工人從事採伐竹材、載運進廠,經過燒烤後,再依用途及所需長度鋸成小段,再以圓鐵刀剖成四片,爾後再運用柴刀刨削成一片片的竹篾,經曬乾處理後,即可轉交由農家編織,農婦利用農閒之際,幫忙編製竹簍,賺點外快,以貼補家用。因此,在紙箱尚未盛行之際,以及旗山香蕉大量外銷日本的時期,可以普遍看到內門鄉專門剖製竹篾的小型工廠與勤劈竹竿,而農家婦女們熱鬧編竹簍的繁榮風貌。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蔡博任、蔡高明
  • 日期
    年代: 臺灣解嚴時代-臺灣民選總統時期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高雄市勞工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