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汗水直直落 勞工影像故事輯》巧手展功夫「臺灣紡織 傳產業中放光芒」照片

109027-0023-001於彰化社頭2001年代(民國90年代)侯聰慧/攝,紡織業以MADE IN TAIWAN之品牌行銷全世界,實屬不易;於出版書籍第97頁。109027-0023-0021於彰化社頭2001年代(民國90年代)侯聰慧/攝,製襪重鎮的社頭鄉,人力外流嚴重,外籍配偶卻適時彌補空缺;於出版書籍第96頁。 文/蔡博任 紡織產業是台灣第三大產業,僅次於電子業及金融業,也是「創匯」最多的產業,然而探究台灣紡織業的歷史,可追溯至日據時代。台灣的紡織產業基本上是屬於殖民產業,屬於日本原料的供應地,由日本加工的紡織成品再回銷台灣,而台灣的棉布大都是由日本進口,島內生產的麻布則製成麻袋,包裝蔗糖等運回日本,當時使用的紡織機械大都為木製紡紗機、木製梭織機,效率低且產量少。直至民國34至38年,台灣工礦公司才增建棉紡紡紗及織布生產設備,但當時的麻紡工業及毛紡工業仍僅維持日據時代的格局,另外,染整工業、針織工業則尚須積極輔導。 民國44年,由於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以及加上政府積極輔導,故棉紡業、毛紡業、織布業、絲織業、染整業、毛巾業、針織業及織襪業等行業陸續建廠;然而,當時的台灣以彰化「和美織仔」、「台南織仔」與台北「迪化街布市仔」為台灣三大布市仔,就從台灣紡織產業的草創期開始,勤奮的台灣人民,日夜不眠不休與一步一腳印地奮鬥打拼,終於拼織出今天台灣紡織產業於國際間的地位。 台灣紡織業大都是中小型的產業結構,勞力密集係其產業的最大特徵;中部有許多執行代工的工廠,各自分工,負責紡織、裁切、印染等工作,使當地成了產業聚落,雖然產值不高,但卻是很多人賴以維生的飯碗。不過當地人多半流失,填補空缺的幾乎是外籍配偶,謹守本分,扮演承接傳統行業的角色,成了紡織業重要的人力資源。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侯聰慧、蔡博任
  • 日期
    年代: 臺灣解嚴時代-臺灣民選總統時期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高雄市勞工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