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汗水直直落 勞工影像故事輯》巧手展功夫「客廳即工廠 代工紓解農村經濟」照片

109027-0021-001於高雄草衙1988年(民國77年)李文吉/攝,住在都市邊緣「違章建築」區的小家庭,向鄰近的工廠接件,小朋友也幫忙組裝電容器;於出版書籍第92頁。109027-0021-002於桃園大源1961年代(民國60年代)邱傑/攝,在客廳工廠的時代,家庭代工解決了農村失業的問題,只要勤快點就能賺些外快;於出版書籍第93頁。 文/蔡博任 民國60年代以後,外商採購於台灣本地的原料比例大幅成長,顯示外商與台灣本地原料或零組件工業日趨密切,這個轉變悄悄地改變了台灣的工業結構。當時,省主席謝東閔推行「加強農村建設重要措施」中「鼓勵農村地區設立工廠」的政策下,加強倡導家庭副業,希望能將工廠由工資、地價昂貴的都市轉往鄉村疏散,為鄉村居民提供就近、就職的工作機會,進而挽救因人口大量流失而嚴重衰退的鄉村經濟。 因此,許多住在都市邊緣的小家庭,會向鄰近的工廠接下代工訂單,而家裡的小朋友也會於課餘或閒暇時幫忙大人們組裝電容器,這就是當時常見台灣本土性「外包制度」之分工體系。 然而,就「外包體系」而言,即是透過工業製程標準化的分工策略,促成生產空間,非一定要在某特定場所裡;因為這樣的特殊性,所以許多無法前往工廠工作或賦閒在家的婦女、兒童與老人,受蔭於此制度的特性,從事多樣化但非專業技術的代工工作,形成到處都有「家庭代工」的景象。 某種程度而言,「家庭代工」的生產,部分解決了農村失業人口的問題,只要勤快一點,就能賺些外快,致使民國60年代的台灣,常見靠近工廠附近的家庭以「客廳即工廠」成為當時特殊的場景;當小朋友放學或課餘,常被大人們要求一同或坐或蹲在家中的客廳,進行代工加工品裝製,一邊裝製一邊話家常。 「家庭代工」不僅讓不具生產力的兒童也能在閒暇之際,一邊打發時間,一邊為家庭增加收入;因此,許多經歷過民國60年代前後的小朋友,「客廳即工廠」也成為成長過程中,共同經驗的一大記憶。 客廳即工廠的機動性,讓家庭充滿了不一樣的氣氛,不僅許多人瞭解只要多一點付出,就可以賺一點外快協助家計,更因為親情的凝聚,讓家人更有向心力。此外,除了家人共同的奮鬥和陪伴,當時全家人聚在一起收聽收音機、一面聊天八卦、一邊工作,也讓苦悶的生活增添不少樂趣呢!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邱傑、李文吉、蔡博任
  • 日期
    年代: 臺灣解嚴時代-臺灣民選總統時期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高雄市勞工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