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汗水直直落 勞工影像故事輯》來自庄腳「網羅漁獲 靠海為生」照片

109027-0007-001於1972年(民國61年)來自澎湖馬公在澎湖馬公漁港,一位婦人在補網,希望係次有更多漁貨;於出版書籍第42頁。109027-0007-002於1971年(民國60年)來自高雄蚵仔寮的漁村裡,老人在家一同織網,做為年輕人坐竹筏出海捕魚時所用;於出版書籍第43頁。 文/蔡博任,蚵仔寮漁港位於高雄縣梓官鄉,是左營西北側一處濱海漁港,原先漁民聚居、房舍麟次櫛比,為名副其實的養蚵、採蚵的小漁村,故以蚵仔寮為名。然而,蚵仔寮漁港係屬於退蝕型下沉海岸,有利以拖網、巾著網、流刺網、魚苗等漁業發展,而且因為瀕臨海岸的陸地,也被海水漸漸侵蝕,故政府於民國80年代間興建堅固、厚實的長堤,蚵仔寮恐已成歷史名詞,長堤建築從蚵仔寮漁港到赤崁之間,現在於海堤上垂釣則相當方便。 漁業的興盛可追溯於政府在民國67年開始闢建蚵仔寮漁港,再於民國77年進行擴建,由高雄縣政府規劃為近海漁業特定區,擁有動力漁船、動力舢舨、動力漁筏等各型漁船,專用漁業權南自典寶溪口起、北至潔底,漁業資源豐富,另有鹹水與淡水魚塭,但數量不多;每年冬季的11月至12月是烏魚期,更吸引購烏人潮,烏漁製造處處可見,而且各種海鮮擺滿拍賣場、形成人聲鼎沸、競標漁貨的現象,是個漁獲豐富的漁港。 不過因為海水侵蝕的結果,使蚵仔寮別於其他濱海小村,當步入村中,海岸就在屋後,跨出家後門即見海,於濱海區內,每條巷子都通向海岸線,漫步於巷弄之間不僅有夕陽相伴,更常有居民聚首織網的熱絡情景。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蔡高明
  • 日期
    年代: 臺灣解嚴時代-臺灣民選總統時期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高雄市勞工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