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本影像為鳳山縣舊城西門城牆上之日式祭臺。 鳳山縣舊城又簡稱舊城。先是因1722年(康熙61年)朱一貴起義的影響,鳳山知縣劉光泗與參將陳炯倫運用清領臺初期已有之簡陋土堡造土城。左邊靠攏龜山,右邊連結蛇山,城外則有城壕。至1824年(道光4年)又爆發楊良斌之亂,於是臺灣知府方傳穟倡議官民合資改舊城為石城,計花費番銀92,106兩,1825年(道光5年)7月25日動工,1826年(道光6年)8月15日完工。石城建有北門(拱辰門)、東門(鳳儀門)、南門(啟文門)與西門(奠海門)等四個城門。此次城牆設計,因記取莊大田軍曾翻越龜山攻入城內之教訓,故「圍龜放蛇」,將龜山納入城內,蛇山圍在城外。2011年(民國100年),行政院文建會將鳳山縣舊城納入國定古蹟的範圍,擁有拱辰門、鳳儀門、啟文門與奠海門等遺跡,為左營的著名旅遊景點。 西門又稱為奠海門,位於左營自助新村內,城門幾乎全毀,僅殘存樓階及城牆一面。殘餘面積僅100多公尺,牆上雜草叢生。2014年國防部進行自助新村改建計畫時,在西門遺址發現深埋地底的百年老城牆與城門遺址。西門在太平洋戰爭末期也曾為日本帝國海軍用於籌建震洋特攻隊,遺址周邊的三支震洋隊分別為第二十薄震洋隊、第二十一竹內震洋隊與第三十一栗原震洋隊。震洋特攻隊神社遺址、17座特種半圓體防空壕、日本神社的本壇基座,也隨著老城牆與舊城門一起重見天日。 根據坂井久能的調查,舊日本陸海軍在軍事學校或部隊衛戍地內所建造的神社,統稱「營內神社」(軍營內的神社)。日本軍隊之營內神社功能,主要為(1)守護神-祈求武運長久;(2)慰靈彰顯-殉職者祭祀;(3)部隊精神教育(在神社前接受精神教育)。營內神社的神社建築,與一般神社相同,包括本殿、鳥居、參道、手水缽、石燈籠等,也會因戰地因素的侷限,而減少部分神社建築物。 根據廖德宗與郭吉清的研究,震洋神社的本壇基座上方,有木造神殿,該神殿屋頂有「千木」(交叉長木),及三個「鰹木」。神社的建築格式接近「神明造」與「流造」的混合體,特色是正面屋頂向前方延伸,形成弧線。神殿屋頂至地面高度約2公尺,設置在城牆上寬度僅3公尺的馬道上,比例恰當。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袁英麟
  • 日期
    年代: 2014年6月28日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