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本影像為鳳山縣舊城外的護城河。 鳳山縣舊城又簡稱舊城。先是因1722年朱一貴起義的影響,鳳山知縣劉光泗與參將陳炯倫運用清領臺初期已有之簡陋土堡造土城。左邊靠攏龜山,右邊連結蛇山,城外則有城壕。至1824年又爆發楊良斌之亂,於是臺灣知府方傳穟倡議官民合資改舊城為石城,計花費番銀92,106兩,1825年7月25日動工,1826年8月15日完工。石城建有北門(拱辰門)、東門(鳳儀門)、南門(啟文門)與西門(奠海門)等四個城門。此次城牆設計,因記取莊大田軍曾翻越龜山攻入城內之教訓,故「圍龜放蛇」,將龜山納入城內,蛇山圍在城外。2011年,行政院文建會將鳳山縣舊城納入國定古蹟的範圍,擁有拱辰門、鳳儀門、啟文門與奠海門等遺跡,為左營的著名旅遊景點。 為加強防禦,城牆周遭會建深濠,作為護城河。興建護城河時,挖出之泥土亦可填入堆高之城牆內。城池與護城河之間,則會架上橋樑,如舊城東門。2008年因鳳凰颱風造成東門一帶城牆崩塌,護城河曾一度中止通水。2019年時市府推動護城河修護通水,盼能再現風華。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袁英麟
  • 日期
    年代: 2008年3月14日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