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本影像為海軍發行的明信片,主題為海軍官校護旗隊站在復興武德精神堡壘前。 海軍單位發行明信片是在遷臺後才出現,其功能與一般坊間的明信片相同,提供官兵傳遞訊息、聯絡感情之用,也具有紀念、文宣的功能。明信片上的圖片主要是具有軍事代表性的艦艇、武器裝備、建築、景色、儀典、訓練、人物、文宣、節慶祝福等,一般而言海軍明信片大多由單位製作販售或是做為贈禮,但也有由單位成員自己製作,像是海軍官校學生總隊或是社團學生,會在特定節慶時製作明信片或賀卡提供給在校官、師、生們選購。海軍1957年印行的明信片,是為了慶祝當年的雙十國慶,作為海軍裝備展覽之紀念。 中華民國海軍教育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成立於福建馬尾的福建船政學堂。民國成立後陷入軍閥割據局面,海軍教育體系也因各自效命的對象不同而四分五裂。中日戰爭爆發以前,包括馬尾海軍學校、青島海軍學校、黃埔海軍學校與蔣中正的電雷海軍學校在內,整個中華民國至少有4個海軍學校。二戰爆發後,絕大多數的海軍派系在日軍的凌厲攻勢下走向毀滅,以馬尾海軍學校為主體的海軍學校遷往貴州桐梓,在陳紹寬、魏濟民與鄧兆祥等將領帶領下繼續培養海軍青年軍官。日本投降後,國府在美國協助下於青島重建中央海軍訓練團,並將接收自汪精衛政權與桐梓海軍學校的學員合併,於1947年在上海成立統一的海軍軍官學校。1949年海軍官校經廈門遷往高雄左營現址,即軍校路669號。 海軍官校旗隊是官校的榮譽象徵,全校官、師、生、兵都有維護校旗之責任。護旗隊由正期班最高年級學生組成,通常正中為國旗手,左右各為校旗以及學生總隊旗手,兩側最外則是禮槍手。 精神堡壘為海軍官校的精神象徵,1949年11月21日,正規班38年班學生畢業典禮,由當時東南軍政長官陳誠上將來校主持,典禮後即舉行精神堡壘奠基儀式,未久即建成。當初,該堡壘壘頂係嵌置海錨與齒輪交疊的「航輪兼習」標誌,以顯示海軍官校軍官教育特質乃為航輪兼修。1956年10月31日值蔣介石七秩華誕,官校師生為表示效忠赤忱,特塑造蔣公銅像一座,置於堡壘頂端取代原有之航輪兼習標誌,並由當時校長宋長志少將率領全體師生舉行揭幕儀式,作為祝壽獻禮。此後精神堡壘矗立校區,一進校門即可望見。堡壘正面,先鑴文「海軍軍官學校」,後改為「復興武德」,蔣公塑像樹立頂端後,即改書「效忠領袖」四字。1975年4月5日,蔣介石逝世,再改為「永懷領袖」以資追念,該堡壘背面則始終鑴刻校訓「親愛精誠」四字未曾改變。民國96年,精神堡壘之蔣公銅像被移置海軍軍史館內收藏,精神堡壘頂原意為恢復為最早「航輪兼習」標誌,但齒輪被換舵輪,也就是海錨與舵輪交疊。在精神堡壘前方的四望柱,其完成時間並沒有記載,但從形式與周邊環境來比對,應該與精神堡壘同時期建成,頗有四海一家、拱衛中央之意涵。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1957年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