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960年代(民國50年代)老婦人額頭上一般都佩帶著「眉勒」,這是清末臺灣漢人已婚婦女盛裝時必戴的配飾,兼具裝飾與束髮功能。一來做裝束,二來束髮。早期的眉勒不論在材質、花色、繡工、圖案等都非常講究;但光復後,就都用黑棉布或黑絨縫製,中央釘上珠花(如圖),加滾邊而已。配戴眉勒的老婦人,通常都在後腦勺梳個髮髻,外套髮網,髮上插上珠花髮簪。梳頭也頗費工夫,先將髮髻解下,以竹篾編成的細密竹梳,稱為「虱篦」(台語音sap.pin)梳掉油垢,然後在髮上抹勻茶油或燻油,再用一般梳子梳理;當時的婦女很少洗頭,都用虱篦刮除髮上油垢。老婦人戴的老花眼鏡,在當時很少見到老婦人戴眼鏡。她上身穿右襟大綯衫,下身必定穿大襠褲。這是日治以來一般老婦人之日常服飾。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王雙福
  • 日期
    年代: 約1950年代至1960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