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圖為早期鄉下地區常見的土埆厝。土埆厝以稻桿、稻穀、黏土攪拌合成,壓成塊狀、乾燥後,即可蓋屋。外牆敷上白石灰,以達到防水、美觀效果。土埆厝冬暖夏涼,土埆質地軟,不容易因地震而震裂。但雨季時,屋身容易滲水,外牆也容易剝落,所以牆壁下段需使用紅磚,但也有使用「瓦衣」,瓦衣和屋瓦相似,但後者中間彎曲,瓦衣整面為平的四方形瓦,一端有兩個釘孔,施工時,從最下層作起,孔在上方,以釘固定在牆壁,如此向上施作至如圖之高度,以防雨水滲入。圖中左方石灰剝落處,可見土埆,下方為紅磚,是最普遍的防水作法。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王雙福
  • 日期
    年代: 約1950年代至1960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