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1960年代(民國50年代)臺南市廟會中的布馬陣。 據說,臺灣的布馬陣前身是竹馬戲,遠在漢朝就有,於清代傳至台灣。但雲林縣西螺埔心「樂元堂」和「樂安堂」的布馬陣,相傳是臺灣布馬陣表演的始祖,後來各地也紛紛仿效,成為傳統技藝,它與布袋戲是雲林縣獨一無二的傳統技藝。早期的布馬,是以竹子為馬的骨架,糊上紙製彩繪的馬身,因紙容易破損,後來改為布製的馬身,骨架也改為藤製,耐用且富彈性。布馬陣中,騎馬的是狀元,身穿大紅袍;牽馬的馬伕由丑角扮演,以靈巧的身段、逗趣的表情、誇張的動作,隨著鑼鼓和嗩吶的節拍,表演馬兒有時掉進泥田,有時遭壞人攻擊的緊張驚險動作。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