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關於「臺灣關地界」碑在高雄,先後發現了5塊,一為現立於哨船街7號東側。另一塊,據高雄關稅局吳昭明先生言:「臺灣關界碑在打狗昔日稅務司宿舍附近出土,1996年(民國85年)被送到臺北海關博物館(塔城街13號)保存。」第三塊「臺灣關地界」碑,位於安海街32巷的巷道,據哨船頭的福德宮主任委員盧穎聰、執事鄭鋒興等人表示,於1998年(民國87年)2月初,福德宮準備慶祝土地公生日(農曆2月2日,當年陽曆2月28日),進行巷道拓寬工程,開挖路基時,這塊界碑只凸出地面1小塊,居民原以為是墓碑,而不敢挖掘,後來為使工程順利進行,才往下挖,才發現「臺灣關地界」碑。此碑原本由福德宮保存,現移往高雄市歷史博物館保存。 第四塊「臺灣關地界」碑於2018(民國107年)1月20日由高雄市舊城文化協會史蹟探勘小組在史溫侯登山古道發現,隨後於25日,在哨船頭福德廟巷內的共興堂堂主謝天從家中亦發現第五塊「臺灣關地界」碑,據其表示,為1986年時共興堂遷移廟址時發現,兩塊目前均移究高雄市歷史博物館暫存。 打狗海關成立於1864年(同治3年),因打狗港是臺灣(安平)的外口,所以打狗海關由臺灣(安平)海關所管轄,所以在打狗海關所立的地界碑刻成「臺灣關地界」。 2.據1858年(咸豐8年)中英天津約第十一條,因清廷與列強簽訂的條約有片面最惠國待遇,所以臺灣、淡水都成為對外開放的通商口岸。1862年(同治元年),淡水海關成立,藉以辦理通關事宜。淡水海關設立後,隨著貿易量的增加,外國商船紛紛停泊於雞籠(基隆)、打狗(高雄)等地。 1864年(同治3年)5月5日,打狗海關成立,首任稅務司為麥士威爾,其租用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 Co.)的一艘廢船(原先曾裝載鴉片)「探路者」號(Pathfinder)做為辦公室和宿舍之用。 打狗海關成立於1864年(同治3年),臺灣總督府於1895年10月接收打狗、安平等稅關。 領事與稅務司,往來頻繁,再加上領事裁判權,使兩者之關係更加密切,如英國人在打狗違反海規則時,海關須領事之協助,以伸張公權力。打狗稅關由英籍稅務司領導,稅關(哨船街9號)與英國領事館(哨船街7號)相鄰,堪稱方便。也因此所以才會有「大英國地界」和「臺灣關地界」毗鄰而立。 本件已登錄為重要古物。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約於1870年代後期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