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六甲街蔡李氏立典契字

六甲街蔡李氏立典契字 1.本件典契為光緒3年11月(1877年),六甲街顏成吉號以六八佛銀二十六大員,出首承典同街蔡李氏所有、坐落於埔仔尾的瓦厝一座三間及壙地一所。 2.六甲街即今日臺南市六甲區,六甲街的地名由來與拓墾時期的土地面積計算有關。明鄭時期,鄭成功部將陳永華招募開墾此地,先後開闢了二甲、三甲、四甲、五甲、六甲、七甲等不同面積的土地,並以此為庄名。在計算土地面積的單位,大致而言魯班尺一丈二尺五寸為一戈,而周圍一百戈(亦即二十五戈平方)為一甲,臺灣一甲約相當於十一畝。六甲即開墾初期拓墾有六十六畝之意。 3.本契交易代價以「六八銀」計算,六八銀即佛銀,民間又稱佛面銀、佛首銀元、清水佛銀、番佛銀、佛番銀等,為鑄有人像之錢幣,為通用於清代臺灣的西班牙、墨西哥銀元。清中末葉以後至乙未割臺為止,臺灣北部大多通用佛銀,佛銀與清代官鑄紋銀的官定折率為一元折六錢九分對紋銀一兩,俗稱六九銀,惟各地折率並不一致,亦有因折率而稱六八銀或七二銀。由本契可知,臺灣南部地區多以折率以六八銀為主。 郡西外老古石街黃源發立再添找盡典滿契價字 1.本件再添找盡典滿契價字為郡城外老古石街黃源發,因無銀贖回轉典給林裕記之土地,於光緒5年9月(1879年)要求林裕記再增加典價(再添典契),添價六八佛銀三百二十四大元以貼補價格,立契將土地盡根賣斷給林裕記(找盡)。 2. 清代老古石街位於臺南府城西門外,即今臺南市中西區信義街。清代五條港新港墘的流道流經老古石街附近,並可直達安平港的渡口,新港墘港之港澳深擴利於航運,因此設有渡口可直通安平,是為臺南府城之咽喉,商賈不息,為清末重要的出入口,而往昔亦經由此渡口將當時府城所產糖、鹽、龍眼乾等南北雜貨,運往中國大陸交易,船隻返途即以老古石(珊瑚礁)做為壓艙石回航,在返港後將其卸下並沿街堆積,因而稱謂「老古石街」。 3.嘉慶元年(1796年),臺南三郊正式出現後,以安平港為主要交易港口、臺江為主要腹地的臺南府城相繼成立三個郊商,此三郊商分別是北郊蘇萬利、南郊金永順以及糖郊李勝興。其中,北郊與南郊的分界是以該郊商的中國大陸貿易地點所在做區分,即福建福州以北稱為北郊,以南為南郊,另外,糖郊則因為專司做臺灣糖業交易而聞名。三郊貿易的興盛,奠定了府城作為臺灣第一大城的地位。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1877年(光緒3年11月)、1879年(光緒5年9月)、1892年(光緒18年3月)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