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使用板台由卡車轉運待裝船

使用板台由卡車轉運待裝船。 高雄港,昔稱打狗港或打鼓港,1863年(清同治2年)依照中英北京條約,清廷頒訂「打狗港暫行章程」,開放打狗港為安平港外港,並於隔年成立海關。 1895年(明治28年),日本統治後,為統治之便,銳意強化基礎建設,於1908年(明治41年)起實施築港工程,疏濬航道,填築陸地,興建碼頭,提升高雄港埠運輸能力。1930年代,高雄港更成為日本前進南洋的重要基地,奠定高雄成為重要工業城市。在二次大戰中成為美英等盟軍的轟炸地點之一。 1945年(昭和20年)日軍為免盟軍由高雄港登陸,於港區航道內進行沉船,加上空襲,致使戰後高雄港的功能受損。二次大戰後,國民政府在1945年(民國34年)12月成立高雄港務局,開始重整高雄港的功能,例如打撈沉船、清理航道、增添設施等。 1946年(民國35年)接手管理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成立航運恢復委員會,主要以恢復基隆、高雄兩港功能為目標,調查港灣設施的毀損程度,並清查港區沉船狀況,以便後續打撈沉船作業。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