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由東京今川橋青雲堂印行、打狗南里商店發行之打狗港港內浚渫船恆春號(Dredger in Tako port)明信片。 日人治臺以交通設施為開發的先決條件,基隆、打狗(高雄)港的建設尤為急切,日俄戰爭(西元1905年)結束後,島內產業勃興,米、糖貨物大量集中打狗港,加上縱貫公路通車,客貨進出繁忙,乃於1908(明治41)年4月1日正式建築打狗港,建港工程共分3期(1)1908至1912年(明治41年至大正元年);(2)1912至1937年(大正元年至昭和12年);(3)1937至1944年(昭和12年至昭和19年),建港完工後,打狗港由原來只容小輪船及帆船泊碇變為每年接岸卸貨能力幾達百萬噸,同時可繫留3,000噸級以上之輪船26艘,成為臺灣農產品輸往日本的最大出口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