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1704年初版,原文以拉丁文書寫,後翻譯成英文,1705年法、荷皆有譯本,1708年、1712年法文譯本再版,甚至印行五刷。1926年時英文譯本又再重新排印。 此書是歐洲人了解臺灣的「重要著作」,但作者其實是一位文學騙徒,對福爾摩沙的描述完全是偽造。 內容摘自撰稿人:林育如 本書作者喬治‧薩瑪納札(George Psalmanazar)生於大約1679至1684年間的南法地區,卒於1763年的英國。作者於1704年的英國出版此書,並聲稱自己是從福爾摩沙來的原住民。書中詳盡描繪了福爾摩沙的歷史背景、地理狀況、宗教信仰、風俗習慣、服飾妝容、政治體系、生活方式等,由於歐洲人對神秘的東方感到好奇,一時之間在歐洲學術圈與上層社會造成熱潮,被廣泛地翻譯和閱讀;此書除英語外,亦被翻譯成法語、德語、荷語等版本。隨時間過去,最終此書被發現為偽書,內容全由薩瑪納札自行創作,該書所描述的「知識」實際上是其他旅行報告的混合體,特別是被阿茲特克及印加文明的描述所影響,另外再參雜一些關於日本的片斷知識;托馬斯‧莫爾(Thomas More)所著的《烏托邦》可能也是靈感之一。,作者在書中也杜撰福爾摩沙語言與字母系統。之後本書作者被逐出學術圈,於往後的日子成為一神學散文作者並終老於英國。 本書有《臺灣誌》之日文譯名[2]。而臺灣出版社大塊文化於1996年出版此書的繁體中文版,譯為《福爾摩沙》;2004年再版時,再改書名為《福爾摩沙變形記》。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George Psalmanazar
  • 日期
    年代: 1926年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