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東萊新村-2

本影像為座落於龜山腳西側的東萊新村一隅,下午拍攝於埤子頭鎮福廟樓頂。 龜山又名龜峰嶺,位於左營鳳山舊城之內,因為形狀近似烏龜而得名。標高108尺,在地理位置上與蓮池潭、半屏山相對峙。山頂建有天后宮,在旗后燈塔未建以前,漁民夜間作業均以天后宮燈火指引方向。戰後,龜山三面環繞「海光三村」、「東自助新村」、「勝利新村」。但由於開闢道路(今勝利路),龜山被切開為兩座山:大龜山以及靠近蓮池潭的小龜山。自1984年(民國73年)解除軍事管制之後,龜山就一直是左營著名的觀光景點,現由「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規劃管理。「龜山步道」,供造訪龜山公園的民眾登山健行,還有觀看舊城、左營美景時使用。「龜山步道」總共有三處登山口,兩處位在勝利路近蓮潭路口及龜山巷口,一處位在龜山配水池。漫步於登山步道,周遭美景盡收眼底之外。龜山南側綠地位於龜山步道南側,在左營儀鳳門及其城牆之內,為原「海光三村」之舊址。該村在拆除後,形成這片草原空地。 長山八島位於山東省渤海灣中,原為蓬萊縣管轄之長島區。自二戰爆發後,中共在華北壯大勢力,幾乎控制了整個山東省的鄉村地區,並不斷將勢力擴張到長山八島。二戰結束後,海軍總司令桂永清在島上設置長山八島設治局,由海軍中校蕭政之擔任第一任局長。1949年(民國38年)8月12日,海軍自長山八島撤出,並將島上民眾接運來臺,協助他們在左營成立東萊新村。東萊子弟本來就多來自漁民家庭,對海上生活並不陌生,加入海軍者頗多。根據李文環教授之研究,東萊人撤臺約始於1950年初夏,最早於舊城落戶的日期為1950年(民國39年)7月10日。第一批遷入者共98戶,633人。至2018年(民國107年),東萊新村除戶為2,752戶,現戶為567戶。 埤子頭鎮福廟位於左營大路6巷81號3樓,為一祭拜土地公福德正神的廟宇。鎮福廟源於建於1661年(順治18年)的「鎮福社」,長期被視為是埤仔頭和北門的守護神,保佑庇佑家戶平安,五穀豐收。「鎮福社」為左營地區之七甲廟,位於舊城北門口,今埤仔頭路1號。供奉福德正神及將軍爺,又被稱為埤仔頭土地爺公。相傳創建於明鄭,至1825年(道光5年)時因舊城重建工程而加以整修。1883年時(光緒9年)擴建。二戰時曾遭戰火波及,鎮福社一度遭到焚毀,直到戰後1961年(民國50年)才加以重建。現為一級古蹟。1969年(民國58年),高雄市公布左營區都市計畫,預計拓寬勝利路。由於「鎮福社」位處勝利路與埤仔頭街之丁字型路口計畫道路範圍,將受到衝擊。於是在地方人士奔走之下,1982年(民國71年)以興建埤東、西、北里聯合活動中心的方式,將「鎮福廟」建於活動中心3樓。「鎮福廟」建於1983年(民國72年),1984年(民國73年)竣工落成。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盧昱瑞
  • 日期
    年代: 2017年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