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鳳山舊城南門(啟文門)-2

本影像為自左營大路海強營區外圍,拍攝鳳山舊城南門(啟文門)。 鳳山縣舊城又簡稱舊城。先是因1722年(康熙61年)朱一貴起義的影響,鳳山知縣劉光泗與參將陳炯倫運用清領臺初期已有之簡陋土堡造土城。左邊靠攏龜山,右邊連結蛇山,城外則有城壕。至1824年又爆發楊良斌之亂,於是臺灣知府方傳穟倡議官民合資改舊城為石城,計花費番銀92,106兩,1825年(道光5年)7月25日動工,1826年(道光6年)8月15日完工。石城建有北門(拱辰門)、東門(鳳儀門)、南門(啟文門)與西門(奠海門)等四個城門。此次城牆設計,因記取莊大田軍曾翻越龜山攻入城內之教訓,故「圍龜放蛇」,將龜山納入城內,蛇山圍在城外。2011年(民國100年),行政院文建會將鳳山縣舊城納入國定古蹟的範圍,擁有拱辰門、鳳儀門、啟文門與奠海門等遺跡,為左營的著名旅遊景點。 南門又稱為啟文門,位於左營大路與鼓山三路交叉口,地處左營地區的交通要道。南門外門城牆上的「啟文門」匾額,算保存得十分完善,包括上款「道光五年桂月穀旦」及下款「知鳳山縣事杜紹祁建」等字樣都清晰可見。啟文門內門匾額上的「南門」、上款「道光乙酉年桂月興工,丙戊年募月竣事」和下款「督造總理鄭蘭、藍文藻,勸捐總理劉伊仲」都完好如初。 1949年(民國38年)政府遷臺,因戰火失去父母的海軍遺孤,或者是來自海軍單親家庭的孩童隨海軍來到左營。為了照顧這些狀況特殊的孩子,海軍於1950年代(民國40年代)於明德新村35號成立海軍第一育幼院。1961年(民國50年)11月,遷址至南左營,舊城南門附近左營大路二號,改名為海軍育幼院。育幼院院童為海軍無親孤兒或烈士遺孤。孤兒從入院至長成,食衣住及教育各項費用均由海軍負擔。不只收容與照顧了海軍難童,也解決了許多潛在的社會問題。後來三軍的育幼院業務奉命結束,海軍在原址開辦海強幼稚園,為國家培育幼苗。2006年(民國95年)停辦,轉由民間經營後於2008年(民國97年)停辦。2013年(民國102年)4月,園區建物由海軍自行拆除。現為海強營區。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盧昱瑞
  • 日期
    年代: 2017年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