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布袋戲偶-摻旦

本件文物「布袋戲-摻旦」(文物編號Pt-0270,原序號3695),於2022年由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林經甫博士捐贈予台北市文化局,文化局委請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台北偶戲館管理。    本件戲偶為女性角色,主要由「頭」、「身」、「足」所組成,旦角根據五官、髮型、裝扮來劃分角色特質。偶頭兩顴突出,太陽穴內凹,兩腮較窄,面部屬上削下尖的申字臉、眼型細長多皺老目、眼神濁而淚痕深、口唇瘪嘴四周多皺,唇角上揚、鼻唇溝深如壑。髮髻為天然髮絲,髮色黑白參雜,以桔色巾布包裹結於頸后,後梳成圓髻以雙尖扁簪、紅絲固定。    該衣飾為便服式樣,玄底寬袍闊袖,交領大襟,領襟處鑲有白邊,兩側開衩,前後有擺,袖裉下有同色氅擺。通身素淨,無刺繡與裝飾。    下著襯褲,足鞋遺失。傳統戲偶的手稱為「尪仔手」,分為「文手」及「武手」。女旦多屬「文手」,手部覆以白色顏料,以紅色顏料勾繪出指節及指尖,纖細手指除大拇指外,其他四指併攏,僅可做直、彎等動作。麻布製的內體內前側有三個連續印章,印章內字體無法辨識。 本件戲偶為「摻旦」,約為年過半百的中年女性,人生閱歷豐富,髮色呈黑白摻雜,故而得名,人物性質與慘文相近。身著玄色開氅,面部因皮膚鬆弛,骨型輪廓明顯,眉眼下垂,相比正旦的風華正茂,眼神更顯和藹慈祥、老成穩重,呈現其長者風範。因戲齣行頭的黑色有多種意義,用於平頭百姓時,具有貧窮、節儉樸素的象徵意義。 委託撰寫-禾勤藝術有限公司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清末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台北偶戲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