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泉州傀儡戲偶-武關

本件戲偶可分為偶頭、偶身、手腳與提線板等部分,偶頭以木料雕刻製作,臉型作年輕男性面相,雙頰圓潤,眉心雕刻H字形線條呈皺眉狀,眼部作丹鳳文眼,鼻頭寬厚挺立,嘴部呈抿嘴狀。頭頂作半圓形碗狀內縮,並雕刻有圓髻,可頂戴帽盔。其耳上兩側帶有短竹籤,為提線綁結處。偶頭面部粉妝紅褐色,頭髮為黑色,另以白色與黑色描繪五官線條。 偶身以竹籠作內體,四肢則以圓棒狀紙捲作骨架。偶身穿著橘色戰甲,表面主要以銀蔥線作盤金與圈金刺繡裝飾。頸部穿戴有卷蔓紋如意形圍領,上胸、肩甲與裙甲皆滿繡盤金魚鱗甲圖樣,作獅頭銜甲樣式。胸口設置護心鏡,後背處以四蝠壽字團花紋裝飾,腰部凸繡獅頭腰帶,並以白色兔毛作鬃毛。下身作雙層裙甲樣式,邊緣以龍脊捲紋裝飾。其肩甲與裙甲邊緣處亦綴飾有白色兔毛。手腳亦以木料雕刻,雙手呈膚色,作文手樣式,下身穿著咖啡色棉長褲,腳部為黑色厚底官靴款式,鞋底處為白色布料表貼完成。 戲偶以黑色棉線與木製提線板相連,前端呈前窄後寬之梯形板面,頂面兩側斜削帶有突起稜脊,周邊鑽挖圓孔固定線頭,後端延伸出圓棒形握把,板面立有椏枝木條掛鉤。 本件武關常作黑鬚,身著綠甲或綠色龍袍。主要扮演性情威武、剛毅、勇猛之角色,如《三國》關羽、《岳侯征金》韓世忠等忠義人物。 傀儡戲偶的籠腹為傀儡的身驅,傳統以竹篾編織而成,泉州系統的籠腹又分為上腹與下腹兩部分,可更靈活表現人體姿態。手臂則以關節分段,取用篾片為芯,以紙捲緊密包覆呈圓柱體。腿部則以麻繩製作外包長褲遮蔽。提線板依據流派系統的不同,有其造型上的細微差異,如泉州及莆田地區主要使用木製提線板,中國其他地區則以竹材製作。其偶頭、手掌處、腳部、服飾、帽盔、道具則依照角色的不同而變換。傳統傀儡戲偶的偶線數量約莫在10至14條左右,視其表演的需求以及戲偶的靈活程度而增減。 委託撰寫-玖博藝文有限公司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頭 : 近代 / 身 : 近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台北偶戲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