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45年(1956)成立石門水庫建設委員會,建設石門水庫供給桃園地區農田水利灌溉及民生用水,住在石門水庫附近的居民,包括龍潭、關西、大溪及復興等四個地區,居住地位於水位145公尺以下的住戶,政府協助遷徙至幾個地方安置,而第一批移民的29戶則安置於草漯。
民國48年(1959),政府為了照顧這些移民的基本生活與健康需求,便在移民新村興建此衛生室,讓這些居民能就近至衛生室進行簡單醫療,尤其是對於交通不便之長輩與年幼之孩童更能獲得妥適照護。因此,這間衛生室對當地具有歷史意義,見證了石門水庫建設時期的移民史及衛生醫療史。
草漯石門水庫移民新村衛生室,見證二次大戰後美國經援台灣及石門水庫建設的在地發展足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