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於大溪齋明寺的敬字亭,建於清同治5年(1866),表現桃園客家歷史建築中先民信仰之建築。
敬字亭是客家先人惜紙重字的理念體現,認為文字是崇高且神聖的,凡是寫在紙上的文字皆不能隨意褻瀆或任意丟棄字紙,因此設立爐亭專門焚化寫有文字的書籍或紙張,以表敬意之心。
自齋明寺大殿後方的萃靈塔前的緩坡而下,敬字亭則佇立在一旁的林蔭之中,見證齋明寺的百年歷史;亭身以石材砌成、砂岩雕刻而成,亭身分為三層,上層為祭祀空間,亭頂為葫蘆狀取其福祿之義,且在亭頂奉祀造字先師倉頡牌位。
上層橫額:「聖蹟」,對聯:「形聲藏蘊奧,點畫破荒茫」;中層橫額:「敬字亭」,對聯:「識丁須付丙,有武亦修文」。意喻對文字奧妙之讚嘆與對惜紙敬字的重視。中層為焚字紙空間,底層為通風與收藏字紙處,建築比例勻稱,構造保存完整。

.jpg)
.jpg)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