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古道建於清代,是大溪九大古道之一,因整條古道以石板舖成得名,為昔日往來大漢溪碼頭與大溪老街的主要通道,因此又名「碼頭古道」。河運興盛時期,大漢溪岸桅檣林立,碼頭上的挑夫呼朋引伴趕忙搬運貨物,在古道上不斷穿梭往返。
大正13年(1924年)起桃園大圳引大漢溪上游溪水灌溉,使大漢溪流量大減,而台北桃園間縱貫公路完工促使陸路運輸興起,大溪做為貨物集散轉運的功能大減,古道從此漸漸沒落。
石板古道攀越近30公尺高的河階斷崖,自大漢溪河畔起以「之」字形曲折蜿蜒而上,沿途經過大慶洞口、普濟堂、黃氏家廟等地,曲折的道路各段寬窄不一,寬者可達2.1公尺,窄者僅1.5公尺,大部分為階梯,少部分則為斜坡。路面石材以大漢溪的溪底石鋪設而成,寬15~20公分不等,高5~10公分之間,深30~60公分,行走時極為容易,對於昔日搬運貨物上古道的挑夫而言,可以較輕鬆的步伐行進,減輕負擔。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