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大正11年(1922年)4月16日安平港至田町間的新運河工程開工,位於古運河的南側,即今日所見的臺南運河(俗稱安平運河),隨後在大正15年(1926)3月竣工,並於4月25日舉行開通式。新完工的運河為臺灣總督府技師松本虎太所設計,長3.782公里,河面寬37公尺、河底寬27.3公尺,退潮水深1.8公尺,主要用途取代已不能航行的舊運河,讓外海船隻能循水路直抵臺南市中心,帶動市區繁榮。
運河在安平及臺南市區各設有船渠,以容納舟船停靠,市區者俗稱為「運河盲段」,在民國60年代以前,運河上渡輪、竹筏往來航行,本張照片即是民國42年(1953)漁民乘竹筏運河上從事捕撈的情形。
清代臺灣八景中「安平晚渡」、「沙鯤漁火」的場景即在安平及其附近海域,伴隨臺江海填陸生,地理環境改變,昔日勝景不復,老照片記錄的民國40年代運河風光隱約可想見往日勝景。
運河在安平及臺南市區各設有船渠,以容納舟船停靠,市區者俗稱為「運河盲段」,在民國60年代以前,運河上渡輪、竹筏往來航行,本張照片即是民國42年(1953)漁民乘竹筏運河上從事捕撈的情形。
清代臺灣八景中「安平晚渡」、「沙鯤漁火」的場景即在安平及其附近海域,伴隨臺江海填陸生,地理環境改變,昔日勝景不復,老照片記錄的民國40年代運河風光隱約可想見往日勝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