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民國35年(1946)的記錄,全臺轎車只有1165臺,而且很大一部分還是美軍帶來的。戰後初期,政府認為臺灣的外匯非常珍貴,而進口汽車是消耗外匯最厲害的方式,是以政府一直想要管制汽車進口,原則上一噸半以上的卡車底盤、大客車底盤以及三輪貨車可以進口,其他的是「管制」但沒有禁止進口,由於當時臺灣經濟不好,這種半管制的措施並沒有在小客車市場發生太嚴重的問題。民國49年(1960,裕隆開始生產青鳥轎車後,政府便管制同型車進口。但因裕隆的品質一直沒有提升,產量也是龜速攀升,售價居高不下,是以各界紛紛要求政府開放小汽車進口。受不了各界壓力的行政院,終於在民國57年(1968)9月12 日院會做成決議,宣布首度正式開放外國小汽車進口。在未開放進口汽車之前,臺灣汽車的數量相當少,尤其在以三輪車、腳踏車、機車代步的40年代,私人轎車所到之處,總是引發民眾好奇。
臺灣早期官員的座車都是黑色的所以俗稱黑頭車,由於當時轎車不普及,僅家境富裕者買得起轎車,一般也泛指達官顯貴及有錢人家所開的私人轎車。
本照片係民國40年代黑頭車停在臺南舊街道的影像,民眾爭相圍觀,車子右側的傳統合院民車頗為壯觀,牆門的營造也相當講究,豪宅、名車皆展現豐厚的家貲。
基本資訊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