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溪禪寺創建於明鄭時期(約永曆15年至18年(1661─1664) 間,是臺灣四大古剎之一,竹溪寺位於府城南郊,寺旁有一溪流亦稱「南溪」,寺傍山崖,清溪秀谷,茂林修竹,而有「竹溪寺」之名。又因溪畔竹林密布,徑曲林幽,深具蓊鬱優雅,風景宜人,令人恍如置身西天,亦又名「小西天寺」,流經竹溪寺之溪因而得名「竹溪」。自古以來眾多文人雅士詠嘆吟詩題材,民國45年(1956)臺南市文獻會列為臺南十二勝景「竹溪煙雨」。
清領期間屢經修建,日大4年(1915)竹溪寺的管理人上官玄、林神等聘請剛自中國湧泉寺受戒歸臺捷圓和尚掌理寺務,捷圓和尚任職後整頓寺內及推行佛法,並增建蓮花寶塔。到了昭和2年(1927)又再次修建竹溪禪寺,歷經七年完工,重新後建的三寶殿、後殿上層增建大悲樓,採西洋歷史樣式(部份建築為閩南建築風格),外觀為當時民間寺廟流行閩洋折衷建築之風潮,內部空間維持傳統建築風貌。民國72年(1983)重建完工後,保留原磚造山門,其餘改建為中國古典式樣建築並依傳統寺院格局建造。
本張照片為民國48年(1959)竹溪寺位重建前山門的樣貌,周圍林木扶疏,環境清幽,而今山門外盡被違章建物、攤商遮蔽,甚為可惜。
清領期間屢經修建,日大4年(1915)竹溪寺的管理人上官玄、林神等聘請剛自中國湧泉寺受戒歸臺捷圓和尚掌理寺務,捷圓和尚任職後整頓寺內及推行佛法,並增建蓮花寶塔。到了昭和2年(1927)又再次修建竹溪禪寺,歷經七年完工,重新後建的三寶殿、後殿上層增建大悲樓,採西洋歷史樣式(部份建築為閩南建築風格),外觀為當時民間寺廟流行閩洋折衷建築之風潮,內部空間維持傳統建築風貌。民國72年(1983)重建完工後,保留原磚造山門,其餘改建為中國古典式樣建築並依傳統寺院格局建造。
本張照片為民國48年(1959)竹溪寺位重建前山門的樣貌,周圍林木扶疏,環境清幽,而今山門外盡被違章建物、攤商遮蔽,甚為可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