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用電話亭是一個矗立於街頭,帶有一部公用電話的小屋子,這些公用電話一般需要收費。電話亭通常設有透明或有小窗的閘門,保障使用者的隱私之餘,又可讓人知道電話是否正在使用中。部分地區的電話亭內,會放置電話簿供使用者查閱。雖然原意是讓公眾能用相宜的價錢打電話,但是在一般人對電話亭的印象都是用來避雨的地方。
早期的室外電話亭採用木材或金屬製造,設有玻璃窗。一些較新設計的,則採用塑膠或玻璃纖維,簡單耐用之餘亦可減低成本。電話亭外通常印有電話公司的標誌及名稱,以增強品牌形象。只要投幣就能打電話,當年手機還不普及的年代,街頭隨處可見。近年來由於手機的普及,公共電話的數量已經明顯減少。
本張照片是民國48年(1959)在臺南市街頭的一座公用電話亭的影像;民國40至50年代鐵製紅色電話亭很少見。這種電話亭私密性高,又有手拉動門,內部小機上還有電話簿,非常方便。
基本資訊
資料來源機關收存系統
主題分類空間、地域與遷徙
建檔單位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