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寺本是鄭氏時期的「北園別館」;臺灣隸屬清朝以後,北園別館漸臻荒廢,偶有官員結亭築舍。至康熙29年(1690)始改建為「海會寺」,亦名「開元寺」,主祀釋迦牟尼,是本省古剎之最。乾隆年間曾經大修,嘉慶元年(1796)重修時改名為「海靖寺」。
由休憩園林蛻變佛門清修淨地,如此曲折離奇的故事成為歌頌不已的對象。三川門的木雕精緻,麒麟、四蝠(音同「賜福」)與博古圖,皆吉祥圖案;楹聯木刻的書法奇特,似如竹葉字形的對聯有二:「寺古僧閒雲作伴,山深世隔月為朋」;「修心須悟存心妙,煉性當知養性高」。另有兩副變體書法、不易辨讀的對聯,分別是「開化十方壹瓶壹缽,元機參透無我無人」;「元宗妙道色相俱空,開闢真機細縕無滯」。細細品味,當可參透玄機,逐次進入清幽境界。
本張照片即是民國40年(1951)開元寺三川門的影像,紀錄戰後初期開元寺的風貌。
由休憩園林蛻變佛門清修淨地,如此曲折離奇的故事成為歌頌不已的對象。三川門的木雕精緻,麒麟、四蝠(音同「賜福」)與博古圖,皆吉祥圖案;楹聯木刻的書法奇特,似如竹葉字形的對聯有二:「寺古僧閒雲作伴,山深世隔月為朋」;「修心須悟存心妙,煉性當知養性高」。另有兩副變體書法、不易辨讀的對聯,分別是「開化十方壹瓶壹缽,元機參透無我無人」;「元宗妙道色相俱空,開闢真機細縕無滯」。細細品味,當可參透玄機,逐次進入清幽境界。
本張照片即是民國40年(1951)開元寺三川門的影像,紀錄戰後初期開元寺的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