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府城大南門,又稱寧南門,創建於清雍正3年(1725),係臺灣知縣周鍾瑄創建木柵城所建城門之一。清乾隆元年(1736),改以土、石構築城門,並建城樓;後續以刺竹、綠珊瑚環繞木柵,增強防衛。清乾隆53年(1788)林爽文事件平定以後,改建磚,府城城郭的規模更顯宏偉完備。張丙事件後,清道光15年(1835)清朝官員在大南門、小南門、大北門、小北門及小東門等城門添建月城,具有加強防衛的作用。
日大正14年(1935)臺南州計畫修繕大東門及大南門,昭和2年(1927)臺南州知事喜多孝治提議設立臺南古蹟保存會,並於該年7月正式啟動大南門的修復工作,將大東門外城東郭門拆除作為大南門修繕的材料;今大南門月城門額「大南門」的落款「民國十六年修築」,應為「昭和二年修築」;昭和10年(1935)大南門與僅存的大東門、小西門被列為史蹟保存。本張照片是民國41年(1952)在大南門城西側所拍攝的影像,咾咕石甕城及磚造堆叠、重簷構造的城樓雖歷經二戰砲火,但仍完整保存,民國52年(1963)7月18日城樓的屋脊因風雨而塌毀;民國66年(1977)大南門重新整修竣工;近年新設一片木柵與綠珊瑚,以呈現府城以木柵、刺竹為城垣的時候,曾經增植綠珊瑚以為外護的歷史情景。
日大正14年(1935)臺南州計畫修繕大東門及大南門,昭和2年(1927)臺南州知事喜多孝治提議設立臺南古蹟保存會,並於該年7月正式啟動大南門的修復工作,將大東門外城東郭門拆除作為大南門修繕的材料;今大南門月城門額「大南門」的落款「民國十六年修築」,應為「昭和二年修築」;昭和10年(1935)大南門與僅存的大東門、小西門被列為史蹟保存。本張照片是民國41年(1952)在大南門城西側所拍攝的影像,咾咕石甕城及磚造堆叠、重簷構造的城樓雖歷經二戰砲火,但仍完整保存,民國52年(1963)7月18日城樓的屋脊因風雨而塌毀;民國66年(1977)大南門重新整修竣工;近年新設一片木柵與綠珊瑚,以呈現府城以木柵、刺竹為城垣的時候,曾經增植綠珊瑚以為外護的歷史情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