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臺南孔廟大成殿

「大成殿」聳立於寬敞的合院中間,仰之彌高,進謁彌敬。其建築形式為單棟、歇山、重簷,兩側挑簷由山牆而出,允為特色;墊高臺基,氣勢宏偉。正脊兩端各立「藏經筒」,用以紀念逃避秦始皇焚書而藏匿經書的典故;或稱「通天柱」,象徵孔子德配天地、道貫古今。依其形制而寓意深遠:筒高五尺,象徵「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常」;圍大四尺,象徵「禮、義、廉、恥」的「四維」。
重簷四隅翼角懸有八鐸,寓意天將以夫子為「木鐸」,振奮醒世。因為古人如有新令,必搖鐸警眾;武事搖以金為舌的金鐸,文事則搖以木為舌的木鐸。惜此八鐸既非銅質所製,鐸內又無木舌,無法體驗風振鐸響的感受。《詩經》中所謂惡鳥的「鴟鴞」亦感化來歸,成群棲息於垂脊上方,寓意孔子「有教無類」的精神。一步一徘徊,孔子平易近人的學說與言行盡在俯仰之間。
殿前設有「露臺」,祭孔大典的六佾舞在此表演,舉翟橫籥、彎身跪足,佾生以肢體語言禮讚孔子。石刻「散水螭首」嵌於臺基四角,做為露臺與迴廊的洩水流口;螭首形似龍頭,又稱「鰲首」,流露「獨佔鰲頭」的功名祈求以及「澤被四方」的隱喻。矮牆環繞殿宇,牆柱上蹲踞八隻小石獅,姿態互異、趣味橫生,將莊嚴肅穆的孔子廟增添些許輕鬆的畫面。
本張照片是臺南孔子廟「大成」於民國41年(1952)的影像,保留戰後初期大成殿的建築樣貌,具有歷史意義。

基本資訊

  • 取得方式
    2018年老照片徵件
  • 撰寫者
    文字-林垚山.曾國棟
  • 貢獻者
  • 創作者
    提供-林垚山
  • 時間資訊
    登入日期
    2018/11/19
  • 媒體類型
    照片
  • 尺寸
    寬6.8*高5.4 cm
  • 時間分期
    1952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