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裡在下鯤鯓之南,北接原新昌里鹽埕,東以原仁和里十三甲及原文賢里(後歸永寧里)大甲為界,南臨二仁溪,西面臺灣海峽,灣裡古名七鯤鯓為古時台江內海外七個鯤鯓小島中最南邊第七個小島。住民以杜,葉,林,黃,蘇五姓為大宗,是明清時期最早至灣裡拓荒屯墾定居之先民,亦有說法是鄭成功有戰功之兵勇離營派墾於此。日昭和16年(1941)屬臺南市灣裡(永寧庄,原永寧里)大字。
灣裡住民古時以捕魚,農耕為業,過去是臺灣府城南郊的小聚落,日治時期逐漸形成市街。因與觀光休憩名勝黃金海岸緊緊相依,近年與四鯤鯓、喜樹規劃設置鯤喜灣文化園區,帶動地方發展。
本張照片攝於民國50年代,照片中可見懸掛的木牌寫著灣裡戲院辦事處,戲院兩旁分別為合興商店與新南進冰果室。
灣裡戲院為灣裡第一家戲院,以放映二輪的國語武俠片與香港片居多,客源範圍為喜樹、灣裡、茄萣等地,後因放映租用影片成本提高,改為過年期間放映10日,以及寒暑假放映。影像中倚告木牌者為蔡葉碧霞,面向鏡頭且拿西裝者為其父蔡仲義。
灣裡住民古時以捕魚,農耕為業,過去是臺灣府城南郊的小聚落,日治時期逐漸形成市街。因與觀光休憩名勝黃金海岸緊緊相依,近年與四鯤鯓、喜樹規劃設置鯤喜灣文化園區,帶動地方發展。
本張照片攝於民國50年代,照片中可見懸掛的木牌寫著灣裡戲院辦事處,戲院兩旁分別為合興商店與新南進冰果室。
灣裡戲院為灣裡第一家戲院,以放映二輪的國語武俠片與香港片居多,客源範圍為喜樹、灣裡、茄萣等地,後因放映租用影片成本提高,改為過年期間放映10日,以及寒暑假放映。影像中倚告木牌者為蔡葉碧霞,面向鏡頭且拿西裝者為其父蔡仲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