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淘金手搖槽

1.本物件為木製之淘金「手搖槽」,瑞芳金礦稱之為「洗金槽」,「台灣的金礦」一書稱之為「搖金槽」,通常與盛水器具的杓子為一組。 2.在淘金手搖槽上的金礦砂,因金子與泥沙因比重不同,受一定流速流水衝擊時,比重輕的泥沙(比重2.6-3.0)較比重重的金子(比重19.3)流得比較快,可將金子與泥沙分離。由於它的長度較淘金盤長,對於砂金等較重的礦物的分離效果較好,有經驗的淘金師父甚至可以利用它回收粉細的金粒。 3.淘金手搖槽(方建能稱為搖金槽)在早期金瓜石-九份地區採金時期,曾是淘金人用以回收黃金的主要工具之一。 4.淘金手搖槽最好架在水邊,取水較為方便。首先需找兩塊較平的石頭,放置在適當位置,然後最好在兩個石頭上各墊上一層厚布,再淘金手搖槽的兩個基腳架在上方,如此可以保護淘金手搖槽的基腳,避免在淘洗時基腳的磨損。架設時要特別注意淘金手搖槽的斜度,注水觀察搖金槽尾端的積水寬度,大約有 10公分寬的積水,便是適當的斜度了。 5.淘洗時先將過篩與洗泥後的材料集中至淘金手搖槽的前端,將淘金手搖槽尾端抬起,在槽內加些水,晃動淘金手搖槽數次,讓較重的砂金有機會下沈,如此可以提高淘洗效果,然後輕輕將水倒走。接下來用鑽有漏水孔的杓子取水,來回輕輕澆在含金礦砂的上端,因金子與泥沙因比重不同,受一定流速流水衝擊時,比重輕的泥沙較比重重的金子流得比較快,可將金子與泥沙分離。同時,另外一隻手則要握住搖金槽的握把,前後均勻地搖晃。搖晃的力道要一致,水杓流出的水柱則要隨時跟在含金礦砂的上緣來回沖刷,控制含金礦砂保持在淘金手搖槽的中線附近往下流動。 6.通常含金礦砂被往下沖刷至超過手把的下方,砂金及重礦物便會與輕的砂石分離出來,好得淘洗成果,沈積物的分布會約略呈拋物線型狀,砂金及重礦物則集中在此拋物線的上緣。甚至肉眼便可以看見許多黃澄澄的砂金了。 7.此時便可以將砂金收回了。如果砂金的顆粒夠粗,則直接以手挑撿便可,但是一般砂金以細粒者較多,不容易用手直接挑起。有經驗的淘金師父一般都是用一片薄銅片將砂金及重礦物先鏟入小鐵碗內,再進一步精淘以收回砂金。 委託詮釋研究:陳逸偵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梁龍郎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