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鐵碗

1.本物件為鐵製淘金碗,直徑13.2公分。為淘金人於野外探採砂金時之隨身攜帶工具之一,用此淘金過程中最末段的精淘,方建能稱之為鐵碗精淘。 2.以搖金槽或淘金盤淘洗在水邊淘洗置於盤中的礦砂,利用比重不同將金子與泥沙分離後到最後的砂金及重礦物,通常倒入鐵碗內作最後的精淘及回收砂金。此時會留下的礦物通常都是比重較大的礦物,除了砂金以外,常見的重礦物還有俗稱「愚人金」的黃鐵礦,黑色磁鐵礦,白色或粉紅色透明的風信子石等礦物。在金瓜石地區,也可以發現黑色柱狀體的硫砷銅礦,銀白色的閃鋅礦等。如有磁鐵礦,可用磁鐵把磁鐵礦先吸出來,增加淘金效率。 3.除了鐵碗精淘外,淘金盤具有各種不同的尺寸及材質,淘金盤裝滿材料後很重,淘金人需視自己體力及能耐選擇。近代的淘金盤除了鐵製外,還有白鐵製以及更常見的塑膠製,塑膠製淘金盤可以減輕淘金人攜帶的負重。常見為美國製14吋藍色塑膠淘金盤將挖掘上來的河砂淘洗,來採取其中所含金粒。 4.淘金盤的邊緣一般均有數道平行凸槽,以防淘洗時砂金的流失。在淘洗時有凸槽這一端要朝下。將過篩及洗泥後的材料置於盤中,放入至少淹過材料的水,然後前後晃動數次,讓重礦物及砂金下沈至盤底,接著一邊晃動一邊將盤身傾斜,讓水流出盤外,同時也將表層輕質的砂石帶走。此時要注意盤身不可太過傾斜,以免礦砂流光了。水流光了之後,再直接以淘金盤盛一些水,淘金盤斜度調整到盤底折角處位於最低位置,使晃動淘金盤時,重礦物及砂金可以集中到此處,然後再一邊晃動一邊倒水,同樣也讓表層輕質砂石沖走一些。如此反覆數次,最後便只剩下砂金及重礦物留在盤底。有經驗的淘金人就直接在水面下連續操作。 委託詮釋研究:陳逸偵

基本資訊

  • 作者
    作者:
  • 日期
    年代: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