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十八世紀中部地區水圳與近山隘簝圖(藍晒圖本)

原作「十八世紀中葉中部地區水利圳圖與近山隘簝」收藏於國立臺灣博物館(編號AH002233),此為藍晒圖本並裝裱成橫幅掛軸,應為20世紀後所複刻。 所見圖中標有東南西北方位,並繪有大安溪、大甲溪、大肚溪、濁水溪水域分布,貫穿臺中盆地,並圖示貓霧捒圳(又稱葫蘆墩圳)引導大甲溪水貫穿台中盆地之分布,應為貓霧捒圳下埤之水路圖;另標出中部近山隘寮、社庄、汛守及彰化縣城等地。 雍正元年(1723)岸裡社通事張達京(1690-1773)主導以割地換水方法取得土著族同意,訂立懇約從朴仔口築埤引進大甲溪水,同時以二分圳水無條件供土著灌溉使用。雍正11年(1733)再又與岸里社歸化土著訂立契約,並組成六館業戶另築上埤圳路,以擴充灌溉區域。本圖原件應為1733年上埤增築前的水路分布。

基本資訊

  • 日期
    年代描述: 此為藍晒圖本,應為20世紀後所複刻。
  • 典藏機關
    典藏單位: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 地名
    製造地: 臺灣
  • 地圖

本網站使用Cookies收集資料用於量化統計與分析,以進行服務品質之改善。請點選"接受",若未做任何選擇,或將本視窗關閉,本站預設選擇拒絕。進一步Cookies資料之處理,請參閱本站之隱私權宣告